近期市场陷入极端分化的行情中,交投低迷叠加部分私募上半年业绩惨淡,私募机构发行新品也随之遇冷——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7月新备案的私募证券基金产品仅795只,创下年内私募发行新低。
(资料图片)
从业绩来看,上半年,有业绩更新的86家百亿私募中,今年以来收益均值为%,获得正收益的有71家、占比达%。记者注意到,在管理规模上,一些百亿私募也出现了“脱队”的现象。截至7月末,有8家私募规模跌出百亿,同时有两家新晋。
7月私募产品发行创年内新低
今年上半年,市场呈现极端分化行情,交投低迷。不过随着重磅会议的召开,市场交投逐渐活跃,交易量逐步放大,风格切换也在加快。在这样的行情下,私募的投资能力面临考验——有的私募基金净值受挫;而有的私募机构逆势而上,凭借精准的投资判断和独到的策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6月底,有业绩记录的15472只股票基金上半年整体收益为%,其中8645只基金实现正收益、占比%。由于部分私募机构上半年业绩惨淡,7月份新产品发行也受影响遇冷——据中基协数据,7月新备案的证券私募基金产品为795只,创下年内私募发行新低。
而在今年初,私募产品发行曾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从今年1月~6月的数据来看,证券私募基金备案数量分别为2270只、1877只、2766只、2740只、826只和942只。不难发现,3月和4月的备案数量尤其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7月份的私募产品发行中,量化私募机构更获资金青睐,单月备案数量前十名几乎都是量化私募。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7月单月备案数量前十名几乎都是量化私募。7月一共备案了265只量化产品,占到备案产品总量的%。其中,衍复投资、稳博投资分别以21只、19只总量位居前两名;宽德备案了13只产品位居第三;锐天、世纪前沿、卓识、灵均分别备案了9只、8只、7只和7只。
8家私募退出“百亿私募俱乐部”
今年的市场投资风格轮动较快,私募的业绩分化也比较明显,记者注意到,一些私募脱离了百亿队伍。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百亿私募数量达到113家,而经过7月的考验,有人掉队了——截至2023年7月末,有8家私募规模跌出百亿,同时有两家新晋百亿俱乐部。至此,百亿私募最新数量为107家。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有业绩更新的86家百亿私募,今年以来收益均值为%,其中实现正收益的有71家、占比达%。实现正收益的私募中,有13家今年以来收益率超过10%。截至7月末,26家百亿量化私募今年以来平均收益为%,其中25家录得正收益、占比达%。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曾因产品收益大幅回撤而备受质疑的私募大佬但斌,旗下产品在上半年上演了V型反转的戏码。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但斌旗下有数据显示的186只产品中,仅21只产品录得负收益。而但斌管理的东方港湾麒庭一号,年内收益达%。该产品投资范围涵盖A股、港股、美股,其中美股对净值贡献较多。但斌除了对特斯拉的关注之外,还积极关注AI板块的动向,旗下产品快速翻身或与其重仓特斯拉和AI标的有关。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私募大佬的表现不如预期。李蓓作为百亿私募半夏投资的掌门人,在3月月报中曾表示,地产股是10年一遇级别的机会。不过李蓓在5月月度报告中表示,5月回撤较大,其持有几家几百亿市值国企地产股,减仓认错止损历时一个多星期。此外,百亿私募希瓦的梁宏也被投资者在网络平台调侃:“梁宏,快三年了,解套依然没希望,我姐夫做葱生意三年用2万赚了300万。”在7月中旬的交流会上,希瓦私募直言,旗下私募产品业绩近期不佳,除了存在误判外,持仓采取哑铃策略,没有抓住AI的机会,拖累净值。
半年报密集披露曝光百亿私募配置路线
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的密集披露,百亿私募最新布局路线也随之曝光。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数据,截至8月3日,一共有12家百亿私募旗下产品现身11家(去重)已披露二季报的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名单,合计持股市值亿元,其中增持上市公司4家、减持1家、新进1家,另有7家持股数量不变。从加仓方向来看,消费、基建等板块受到百亿私募青睐。
对于下半年的布局,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私募调研上市公司超3800次,调研上市公司超3400家。从板块分布看,调研最多的板块是创业板,其次是科创板。其中,7月共有46家百亿私募现身调研上市公司,合计调研近800次,涉及近700家上市公司。7月调研频率居前二十的百亿私募,平均至少两天就调研1次。近年来堪称调研“劳模”的淡水泉,7月份调研了70次,涉及57家上市公司;敦和资管、高毅资产、聚鸣投资、北京源乐晟、盘京投资和汐泰投资7月调研均超过30次。
对于后期市场机会,靖奇投资合伙人唐靖人在微信中告诉每经记者,近期各项政策高密度出台,展现了监管对资本市场的重视和关心,可以说政策底部已经到来。与此同时,市场成交额中枢逐步上移,投资者情绪和交投活跃度也在恢复。虽然在经过长期调整之后,市场底部的夯实与信心的修复仍需时日,但显然已经不远,此时或许更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
丹羿投资基金经理朱亮在微信中告诉记者,虽然“经济底”会略微滞后于“政策底”,也无法判断“市场底”是否会再出现。但政策导向已然发生了明显变化,后续经济托底的相关政策细则也将逐步出台。此时无需再过度悲观,经济微观数据未来将逐步好转,对于调整充分的顺周期链条可以更乐观一些。同时,对于科技、高端制造等中长期优质企业,可以等待合适的买点买入。
鸿涵投资则认为,7月24日的底部特征起码从市场情绪上看是坚实的,经过快速反弹之后,市场增量资金不足是造成调整的主因,当前是技术性调整的范畴,要密切关注大指数能否调整幅度可控,回落过程中能否有场外资金进场参与,缩量调整、温和放量上行是最有利的特征。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