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热点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天天微资讯!河源,只此青绿?|21城·21问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相关资料图)

河源,满溢着一种颜色——绿。

逶迤纵横的九连山,层峦叠嶂,山青木绿;游人如织的东江画廊,一碧如洗,风景如画;40多万亩的油茶林,舒展枝芽,郁郁葱葱;声名远扬的万绿湖,更是“万山成一绿、万绿成一湖”。

绿则绿矣。但GDP在全省排位靠后,经济发展总在越坎爬坡,发展的烦恼与挑战,着实不小。

老百姓要的朴素,要绿要美,更要共创的发展成果,共享的幸福生活。这个“既要又要”的考题,河源怎么破?

“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今年4月,省委明确提出河源发展的目标任务。

绿,在眼前;路,在何方?

00:35

河源,只此青绿? | 21城·21问

为“绿色”让速?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一定“你死我活”吗?

这些年,绿色的河源,发展框在了“保护圈”内。“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来保护一方青山、一湖绿水,值不值得?”自然而然,这样的疑虑就产生了。

2022年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29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同比增速比之上一年度的8%下降7个百分点。GDP在全省的排名也不理想。

但这也有可能是一种“成全”——这些年,河源婉拒了500多个总投资600多亿元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项目落户。

万绿湖(新丰江水库)湖区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被誉为华南地区最珍贵的“软黄金”。黄赞福 摄

为了生态,无可非议;但为了生存,甚至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河源究竟还有没有潜力可挖?

实际上,河源的三张“好牌”呼之欲出:

区位好——河源是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第一圈层城市,赣深高铁建成通车后,河源更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空间广——河源总面积相当于2个广州、8个深圳或14个香港。有3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和珠三角地理结构完全一样,土地资源丰富,可开发建设的范围广阔,存在无穷的想象力。

资源优——河源万绿湖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石英石、稀土、铁矿、钨矿储存量全省排名第一,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温泉资源、旅游资源。

所以,守着青山绿水,不能简单理解为保守。只是,河源,要权衡利弊,也要酝酿时机:衡量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套相互关联、不可割裂的科学指标体系。不唯GDP,不是不要GDP。不以GDP指标论英雄、比高低,但要以之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

厚实的生态“家底”,正是河源厚积薄发之基,是最可靠的本钱,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开发空间。

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省级蔬菜产业园2019年获批创建,现有种植规模4500亩。黄赞福 摄

万绿湖的水,怎么“吃”?

河源之名,缘何?

自然是水。河源市境内有近百条河流,还承载着广东的前两大水库。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座水做的城市。

因水得名,因水闻名。“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央视总台《新闻联播》片尾节目《大美中国》中,河源万绿湖一亮相,就圈粉无数。

万绿湖的美毋庸置疑。如何把“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靠水吃水,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通道。

农夫山泉喝了“头啖汤”。2004年,农夫山泉落户河源,建立了在广东的第一个生产基地。目前其已成为年产值超20亿元、年纳税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大自然的搬运工”广告语传遍全国,背后是万绿湖“国家一类地表水标准”的底气。

农夫山泉已在河源深耕19年,图为该公司自动化生产线。 黄赞福 摄

今年3月,国内饮用水行业的另一龙头——华润怡宝落地河源,一座高标准规划的水经济产业园拔地而起,年产值超百亿的水经济产业正加速形成。

水产业、水经济站到了河源产业舞台的聚光灯下。以水为财、以水为媒,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产业融合雄心,不言而喻。

从万绿湖风景区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入手,借助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河源全域旅游越来越红火。

水旺人气——今年5月,星稻田音乐节“点燃”万绿湖的夏夜,众多著名音乐人齐聚,奉上一场音乐盛宴;水利万物——游客带“火”了河源的“古色”人文旅游、“红色”革命旅游、“绿色”生态旅游、“蓝色”湖水旅游、“特色”温泉旅游、“夜色”休闲旅游……不久前的“五一”假期,河源游客接待数量同比2022年增长259.16%,同比2019年增长115.36%。

游客“用脚投票”,河源实现了“点水为金”。

河源的水,果然是“有点甜”!

广东省紫金产业园被认定为省产业园,纳入省产业园管理。南方+记者 张令 通讯员 黄从高 甘建楼 摄

绿富能双赢吗?

青绿为底,绿富双赢。

要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找到平衡点,走稳走好“绿富”双赢之路,必须有产业支撑。

河源产业发展的1.0版本,来自对产业转移机遇的积极捕捉。

近年来,河源大力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建成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7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一跃成为全省省级产业转移园最多的地级市。近10年来,河源吸引超1300家企业落户,全市园区规上企业数量跃升到506家,完成工业增加值296亿元。更可贵的是,为了“青绿”,河源承接产业转移并非“来者不拒”,而是更看重其是否足够绿色。

如今,河源产业发展的2.0版本也已顺利上线。

2023年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2年工作时,开篇就谈发展壮大产业,强调要以更扎实的作风和更务实的举措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切实挺起河源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河源精心布局了“1+3”主导产业集群,即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与水经济、先进材料、机械与模具等三个百亿级产业。经过孵化,这4个产业集群实现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五成,成为工业经济主要增长极。

以制造业为牵引,河源立下“军令状”,要落实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推动河源国家高新区升级迭代,力争今年全市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10个以上,推动2023年全市工业投资新增超21亿元,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37.26亿元。

“融湾”“融深”步伐也在加快。梅龙高铁、龙寻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等交通项目稳步推进,全域全面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

可见,青绿是“当然”,但绝不“只此”。

河源,正“执此”青绿,奔赴更加富足的未来。

参考文献:

《河源市志 上册》方志出版社,2012年11月

《水做的城市》河源文明网,2019年1月8日

《2023年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河源市政府网,2023年3月22日

【撰文】话题研究员 余佩 杜玮淦 曹斯 徐林 张西陆

【海报】刘子葵

【视频】叶永康

【运营】麦小华 钟金秀

【本期统筹】张西陆 汤凯锋 魏金锋

【本期策划】曹斯 徐林 陈戈

南方+编委会出品

【开栏语】

6月20日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了“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强调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这份施工图、任务书,一锤一锤接着敲、一件一件钉实钉牢,全力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变成广东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

国家是大写的城市,城市是小写的国家。牢牢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聚焦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的发展实际与重点课题,南方+经过前期3个月的调查研究,依托实地采访、人物对话、文献研究等方式,策划推出“21城·21问——广东城市微调研报告”融合报道,以微观视角、锐度观察,为城市画像,为发展助力,为时代特写,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鼓呼。

【更多篇目】

广州,还有“实”力吗? | 21城·21问

聪明的深圳,还需要哪些智慧? | 21城·21问

珠海,能否再“杀出血路”? | 21城·21问

汕头,可以多“特”别? | 21城·21问

佛山制造,跨过“中年危机”了吗? | 21城·21问

韶关,在“盘算”什么? | 21城·21问

【作者】 余佩;刘子葵;叶永康;杜玮淦;麦小华;曹斯;钟金秀;汤凯锋;魏金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