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数据要素的主要流通场所,近期国内多家数据交易所创新动作频频,抢滩数据价值化、资产化“新蓝海”,多个数据交易行业内的“首单”“第一”陆续落地,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探索不仅为我国数据要素资产化打造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业务模式,更为具备优质数据资产的市场主体,持续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供激励动力。同时,叠加华为、商汤、阿里等大模型密集发布,高质量的数据资源稀缺性凸显,市场期待数据要素能够成为继AI之后计算机板块的新热点。同时,数据源、数据运营、数据流通核心技术厂商、系统建设等环节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记者梳理发现,受益于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近期多地数据交易场所充分发挥数据商和数据中介机构的作用,让数据要素充分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所涉及的业务和项目均是行业“首个”。
3月30日,深圳数据交易所落地国内首笔无质押数据资产增信贷款项目。深圳微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凭借在深圳数据交易所上架的数据交易标的,获得了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授信的1000万元贷款。
3月31日,上海数据交易所对外宣布已与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作完成了国内首个数据交易链的一期建设并正式上线,实现了数据产品挂牌目录上链功能,可“一地挂牌、全链流通”。
4月4日,广州数据交易所表示即将推出算力发布共享平台,该平台将成为国内首个“1+1”场景式算力资源类平台,可在推动算力一体化协同、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
此外,4月10日,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签署合作协议,提出将围绕数据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数据要素价格监测机制开展联合、联动研究。
业内人士认为,数据交易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从地方数据交易场所诞生多项行业“首个”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作为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参与者,地方数据交易所也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另一方面,数据从产生到发挥要素作用的全过程比较漫长,面临产品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等多重挑战。如何实现交易与产业链中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应用、金融等节点互相反哺,打造多元综合服务,成为数据交易场所未来发力的关键。
近年来,被称为“冷市场”的国内数据交易市场正逐步升温。据《中国数据交易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数据交易板块作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的核心环节,未来由场外交易转向场内交易是大势所趋。预计我国数据交易每年会有20%以上的增速,其中场内交易市场增速应在40%以上。预估到2025年,场内交易占比应在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东莞证券指出,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从供需角度看,一方面数据要素的流通能够赋能数据需求方的生产经营、业务发展,另一方面数据供给方能够实现数据价值的重估、变现,最终实现双赢。
中信证券认为,当前数据交易发展阶段类似于初期的商品交易市场。展望未来,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大市场是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有望形成以一线城市为中心的国家级大型交易所,并在近一阶段的行业发展中看到国家级、区域性交易所并存的多层次市场交易体系。长期来看,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系统性地降低“市场摩擦”,理论上利于所有数据交易参与方,是未来数据交易发展的主要趋势。
兴业证券在研报中提出,各个大模型厂商正逐步推出垂直行业应用,政策也在加速推进行业数字化。垂直场景数据、数据安全、AI大模型自主可控需求背景下,AI投资更要重视“数据要素+国资云”。
国联证券分析师认为,由于长久以来数据相关行业与隐私安全问题高度绑定,数据交易行业的发展状态与政策制定紧密相关。同时,随着数据交易市场规模扩大,数据交易所、数据服务方及基础设施提供方将直接受益,现阶段建议关注各地方数据交易所相关建设方及参股方。